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A.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B. 共产主义信念 C. 科学思想 D. 科学理想 查看试题详情
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由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A. 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 B. 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较大 C. 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大 D. 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较小 查看试题详情
教育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是( ) A. 弗朗西斯·培根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中将哲学分为自然神学、自然哲学和人类哲学。其中,在人类哲学之下,出现了阅读校勘和学校学习两个领域,使得教育学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解出来 B. 1891年哈佛大学哲学家乔赛亚·罗伊斯(Josiah Royce)在《教育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名为“教育是一门科学吗?”文章 C.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信息科学部下新增一个专门用于支持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申请代码“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D. 哥伦比亚大学于1898年设置教育学院(Teachers College) 查看试题详情
()推动产业体系的结构适应性变革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成为二者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和实现方式,服务二者深度融合的实现方式包括金融科技、大数据智能化商务与服务平台等 A. 数字经济 B. 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C. 数字化创新 D. 大数据 查看试题详情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包含关系是( ) A.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B.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C.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D.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查看试题详情
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中,我国能源体系面临全面转型,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占比将大幅提高,2030年要达到 ( )左右 A. 0.05 B. 0.15 C. 0.2 D. 0.25 查看试题详情
改革创新有效开发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育人制度包括哪些 A. 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培养的育人制度 B. 建立和完善国际先进理念引导的育人制度 C. 创新和实施国内与境外合作的育人制度 D. 创新和实施跨学科育人的育人制度 查看试题详情
大数据是来源众多、类型多样、大而复杂、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期望时间内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大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类别上看,大数据的种类十分多样,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健康、基因、( )等;从来源上看,大数据主要有政府、企业、开源共3个来源 A. 通信主要动力 B. 气象 C. 信用 D. 社交大数据 查看试题详情
科学家精神包括()内容 A.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B.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C.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D.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创新精心;无私奉献、不求汇报的风险精神 查看试题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A.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B.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C.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查看试题详情
《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IPv6) 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IPv6___、___、___三个世界第一( ) A. 网络规模 B. 资源规模 C. 用户规模 D. 流量规模 查看试题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第一资源 C. 创新是第一动力 查看试题详情
建立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应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才为本理念”为指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体现“人才是目的”的思想 B. 体现“人才是服务”的思想 C. 体现“人才是主体”的思想 D. 体现“人才作为尺度”的思想 E. 体现“人才是过程”的思想 查看试题详情
战略科学家在科技领域中的作用有哪些 A. 提升科技领域的人才数量 B. 培植科技领域的科研精神 C. 引领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 D. 提升科技领域的创新水平 E. 带领科技领域的人才发展 F. 发挥科技领域的晶核凝聚作用 查看试题详情
先进国家的征信体系建设主要有2种形式:面向()信用评分系统,如美国的FICO评分;面向()信用评级系统,如标普、穆迪、惠誉评级等 A. 国家产业互联网 B. 个人的 C. 大众的 D. 企业和主权国家的 查看试题详情
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 ),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A. 主要载体 B. 主要动力 C. 关键主题 D. 强化载体 查看试题详情
下面对人工智能是通用目的战略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用目的技术是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但不是完整的最终解决方案 B. 人工智能犹如历史上蒸气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发明创造,是一种通用使能技术,正深刻地以史无前例速度改变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 C. 人工智能天然具备推动学科交叉的潜力,其与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结合,形成AI+X的新研究格局 D. 人工智能是通用目的技术,因此就是解决方案的全部,与其他技术没有任何联系 查看试题详情
下列选项中,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的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建立科学预算,通过明确政府预算收支范围、重视收入预测与支出标准等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 B. 通过执行规范与强化监管实现预算监管体系化,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C. 注重成本管理,强化公开透明 查看试题详情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观目标,我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以下哪项无法实现?( ) A. 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B. 削减化石能源消费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 C. 提高植树造林的覆盖率 D.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查看试题详情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A. 2019年1月21日 B. 2020年1月21日 C. 2021年1月21日 D. 2022年1月21日 查看试题详情
全球人才高地应有哪些标志 A. 国际化创新人才集聚度高 B. 国际化创新人才辐射度高 C. 国际化创新人才流动度高 D. 国际化创新人才开发开放度高 E. 国际化创新人才创新贡献度高 F. 国际化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度高 查看试题详情
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包括() A. 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度估计不足 B. 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 C. 对脱贫攻坚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尚不充分 D. 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调动办法不多 查看试题详情
党中央高度重视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为此,我国2021年陆续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统筹数据的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这有助于明确( )等规范。既积极开放数据,也加强对数据的治理监管,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数据流通新生态 A. 国家产业互联网 B. 数据确权 C. 交易流通 D. 安全保障 查看试题详情
战略科学家除具备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素质以外,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要素 A. 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非凡的战略思维,以及制定战略方针的能力 B. 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学术造诣,以及强烈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 C. 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以及领军的人格魅力 D. 拥有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查看试题详情
“()为重点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A. 加快建设以5G网络 B. 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 C. 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D. 国家产业互联网 查看试题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做到( ) A.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B.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C.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D.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查看试题详情
“十四五”期间,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具体包括( ) A. 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 B. 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C. 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D.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供需对接机制、经营开发制度、价值实现奖惩机制和支撑机制,探索多元化实现路径 查看试题详情
下列选项中,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B. 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 C. 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D. 是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 查看试题详情
成功实施智慧农业需要() A. 合理安排政府补贴的节奏 B. 聚焦农业补贴额度,形成良性示范点 C. 实施科技人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D. 提供给农业落地的必备条件,形成整套服务体系 E. 分门别类定位农业产业,提高相应类别销售能力和附加值 查看试题详情
标志着人工智能首次走上人类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 A. 1955年8月,四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建议》的稿子,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 B. 1937年,图灵发表了《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论文,提出了图灵机模型 C. 1997年, IBM公司的“深蓝 (Deep blue)”计算机程序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 D. 1937发表了名为《人工智能:一份全面报告》(又称莱特希尔(Lighthill)报告)的文章,这一报告导致人工智能第一次隆冬来临 查看试题详情
下面对智能技术进步驱动教育创新或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传统量化教育学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有限的样本,人工智能驱动下现代教育学研究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挖掘获得海量的自然数据 B. 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教育”(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转向“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从而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C.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会出现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在教育中要避免使用人工智能 D. 运用人工智能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转型升级 查看试题详情
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是继土地、劳动、( )之后的第七个生产要素,且数据进入市场配置后会重构既有的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效率,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A. 资本 B. 知识 C. 技术 D. 管理 查看试题详情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的生产模式,推动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A. 精确农业 B. 科技农业 C. 现代农业 D. 创新农业 查看试题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 A. 2030;2060 B. 2035;2060 C. 2030;2065 D. 2035;2065 查看试题详情
()是进行大数据储存分析的计算资源,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2种:集中式算力,如超级计算、云计算;分布式算力,如电脑、手机。一般来说,算力平台都是由整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4个部分组成。 A. 大数据技术 B. 信用 C. 算力 D. 大数据计算 查看试题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 ) A.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B.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 C. 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查看试题详情
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前到达峰值,努力争取( )前实现碳中和 A. 2035年 2050年 B. 2030年 2060年 C. 2025年 2060年 D. 2030年 2050年 查看试题详情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包含关系是( ) A.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 B.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C.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D.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查看试题详情
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前到达峰值,努力争取( )前实现碳中和 A. 2035年 2050年 B. 2030年 2060年 C. 2025年 2060年 D. 2030年 2050年 查看试题详情